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寄語無人駕駛產業未來

時間:2021-08-06

來源:金融界

0

導語:無人駕駛,是全球創新熱點和交通領域發展的制高點,更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路徑,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意義重大。

立于“風口”,重建汽車生態與交通系統,智能汽車正在顛覆“功能汽車”,為產業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。

7 月 12 日,由宇通客車承辦的“中原科技城無人駕駛院士高峰論壇”在河南鄭州隆重召開。作為一場智能網聯和無人駕駛技術頂級學術峰會,多位院士紛紛亮相,共話無人駕駛未來生態。


論壇現場,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出席活動,以全新角度,寄語無人駕駛產業未來發展。

看好未來趨勢,充滿信心,不要操之過急

無人駕駛,是全球創新熱點和交通領域發展的制高點,更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路徑,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意義重大。

孫逢春介紹,無人駕駛汽車,在國內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。如今,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,電動化、智能化疊加、沖擊等多種因素作用下,無人駕駛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,在公交,智能礦山,車隊重卡等一些特殊場景中,無人駕駛汽車正得以快速發展,整體趨勢向好。


疫情期間,具備L4級自動駕駛能力的多款小巴車型開展載物運輸,表現出了傳統車無法比擬的優勢,成果有目共睹。但放眼產業未來,依然有不少發展瓶頸、技術短板等難題亟需破解。

孫逢春直言,事物的發展是曲折式上升的,無人駕駛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,要充滿信心,同時不要操之過急。

從技術層面來說,在特定場景下,無人駕駛將得到廣泛應用,早已成為業界共識;同時需要明確的是,城市開放道路,是一個超級復雜的環境,要真正實現無人駕駛產業化或者大批量商業化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要給技術升級留出適當的包容“空間”。

孫逢春分析表示,作為一項高新科技項目,完全實現自動駕駛需要很長的發展期,這是一個無窮‘逼近’的過程,然而對宇通等整車企業來說,這卻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。


對此,孫逢春表示,無人駕駛技術的進階過程,將為企業優化產品,提升用戶體驗,提升技術含金量和口碑美譽度帶來巨大好處。在步步的逼近的過程中,我們的技術將得到極大提升,產品品質將得到高效驗證,那些敢為人先的整車制造企業,將成為最為受益的一方。

技術迭代提速,軟、硬件融合趨勢明顯

如今,步入“軟件定義汽車”時代,無人駕駛技術快速迭代,智能化汽車正從出行工具向“第三空間”轉變,同時“人、機、物”的廣泛連接,也為無人駕駛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。

據麥肯錫預測,未來,汽車產業超過80%的變革,將來自電子電器構架和軟件。對自動駕駛車輛來說,作為兩大關鍵核心,硬件設備構建了智慧功能的“骨架”;軟件則重在塑造“大腦與神經系統”,軟、硬件的技術水平,將直接影響產業未來。

孫逢春指出,硬件系統,要注重標準的打造;軟件系統,要注重生態的構造。

與傳統車輛的軟、硬件不同,在物聯網、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全新賦能之下,自動駕駛汽車的軟、硬件已經呈現出深度融合的趨勢,硬件包含軟件系統、軟件系統涉及硬件研發,兩者相互融合,互為助力。

放眼當今,開源軟件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全球軟件產業的格局,是技術領域開放創新最早的成功案例。孫逢春表示,對無人駕駛來說,??以生態開放的形式來進行軟件研發,有利于競爭、有利于數據優化,有利于進一步調動行業內、外的積極性,助力無人駕駛產業生態創新共贏。

硬件層面,作為高新技術裝備的綜合載體,自動駕駛車輛,正通過高新技術硬件裝備創新,助力未來交通新時代的到來。堅持開放共生,一起做大做強產業平臺,要鼓勵更多的科技公司、機構、研發者們積極創造,打造更多、更好的產品,實現硬件及相關技術的可持續升級。

未來,“軟件開源,硬件開放”,無疑將成為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基本條件。孫逢春指出。

集中力量干大事,領跑智能網聯產業未來

當然,在未來趨勢向好,相關軟、硬件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,其背后蘊藏著的巨大市場機遇,也令不少國外科技公司、造車巨頭雄心勃勃。對此,高盛數據研究顯示,到2030年全球,自動駕駛的市場規模將達1970億美元,到2040年,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美元。

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,孫逢春表示,中國率先推進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,成了這一輪的汽車革命重要的推動力。與此同時,面對發達國家的一些技術壟斷行為,中國企業更善于將壓力轉化為動力,促進新能源核心技術創新進步。

首先,中國具備全世界最好的創新環境,大眾創新理念深入人心,這為產業發展帶來了積極利好;其次,在智能化、網聯化領域,中國無人駕駛場景復雜多樣、示范運營經驗豐富,人工智能的算法等領域具有相當的領先優勢,處于全球領先水平。

同時,中國人吃苦耐勞、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,要遠比國外要高得多,開放程度也好得多。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,讓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非常開放,樂于接受新型市場。這對無人駕駛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基礎。

這種情況下,我們要集中精力干大事。前20年,我們集中精力做新能源汽車、電動汽車;那么,在新能源汽車的基礎上,下半場我們要繼續集中精力做好智能網聯汽車,對此我充滿信心。孫逢春表示。

 
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:

凡本網注明[來源: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5260609聯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綜合服務平臺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最新新聞